首页> 教师教育> 正文

专心学习 学以致用 郭倩敏 郑州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

专心学习 学以致用

作者:郭倩敏,郑州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中小学二级教师

20221217日至29日,我有幸参加了2022年国培计划。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能够获得本次培训机会,感到特别的荣幸,期待各位专家给我们指引方向。我特别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在培训学习期间,每天早早的侯在电脑前,进入直播间等待专家的到来,认真做好笔记,积极完成作业。专家们精彩的讲解、先进的理念和独特的设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受益匪浅,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转变角色,明确目的

虽然很遗憾不能在线下和大家面对面进行交流,但是我依然严格要求自己,线上研修期间,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作为一名学员,每天踏踏实实听讲座,不迟到、不早退,认真记录每个专家所讲内容。这几天的国培教育,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升;既有知识上的积累,也有教学技艺上的增长,更让我懂得了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和教学研究者,该具备哪些条件。这次的所得是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很难总结出来的经验,使我在今后的教学环节上会更加完善和完美。

二、学习与收获:认真聆听讲座,做好笔记。

本次线上培训课程共13天,15名专家带来精彩的讲座,分别是:董文华的“研读新课标,践行新课堂,实施新评价”、金峰的“名师是怎样炼成的——教师从优秀走向名师的六条路径”、石玉霞的“隔屏不隔缘,云游建兴苑”、王林英的“基于新课标小学数学的变革”、刘富森的“新课标”、张凤仙的“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考”、宋君的“新课标背景下的教与学”、高献军的“新课标下新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李想的“双减背景下,拿什么吸引你我的学生”、潘燏的“聚焦新课程新理念,紧扣课标新要求,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的实施策略”、郝秀丽的“核心素养背景下高效课堂的思与行”、刘冰的“核心素养下的空间与图形课”、李付晓的“基于大观念的课堂教学思考与实践”、闫德明德“基于一线数学学科教师德课堂观摩”和“数学教师核心教学能力培养”以及最后由项目团队主持的“学术沙龙:反思学习和经验分析”。

这些讲座或深入浅出,或幽默风趣,或案例翔实,或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在震撼我们的思想,大开我们眼界的同时,更是给了我们实际的指引,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一节节优秀的课例、一段段感人的教育故事、一本本真实存在的教学反思,给了我方向和无穷的力量。虽然学习内容多,时间紧,但我每天都如同一个初入学的小学生一样,按时上课学习,唯恐哪个细节没有跟上,没有记在心里。每天的感觉都是幸运而又充实的,因为每天或面对不同风格的专家,或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或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或折服于不同格调的教学。每天上课的时候我都认真地记笔记,同时记下一些自己的想法或感悟,哪怕是只言片语,哪怕只是在笔记上标上重点。

未来努力的方向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双减”的大环境下,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在教学方式不断革新中,各位专家老师提醒老师们更要静下心来去思考本学科的特点和方法论,多研究、多思考、多践行,用正确的学理依据去指导教学工作。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深度解读核心素养,转变教学评价

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总目标指导下,认真解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考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的、可操作的问题情境中,评价的方式一定要从知识立意转变到素养立意。从而达到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2.明确学科大概念(教学主题)

各个学科要提炼出学科大概念,也就是教学主题,构建认知结构,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整合,这就需要我们深挖教材、深研教参和课标,横向以及纵向对比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及联系,做到统整教材中的知识点。

3.掌握单元教学设计的要素和策略

单元教学设计的三要素主要包括:1.学习目标,完整的单元教学目标不仅包括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学习目标,而且包括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深度应用。2.学习情境,真实的学习情境一定要联系生活、体现学科特点、内含学科问题。3.评价任务,有效的评价任务一定是指向学习目标、可评价的。以后的考试趋向于“两重一少一强”,“两重”指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少”是指减少机械记忆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比例;“一强”是指增强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和适切性,提高试题情境设计水平。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一次培训,一次蜕变,一次触动但学无止境。总之,虽然培训很短暂,但通过这次培训,带给我们的启迪是永恒的,深思自己的教学和课堂,开阔了我的视野,强化了我的专业素养,明晰了我身上的责任,同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们日后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将学习到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教育信息技术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只有乘长风,才能破万里浪。



版权所有:河南省继续教育学会

地址:郑州市博学路277号正商学府广场A座四层 邮政编码:45000

豫ICP备19020798号-3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669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